
天宫空间站
![]() | |
空间站信息 | |
---|---|
COSPAR ID | 2021-035A |
SATCAT no. | 48274 |
成员数量 | 满员:6人 目前:3人 神舟十五号: 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
发射日期 | 2021年4月29日(核心舱) |
发射台 |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LC-101(一号发射工位) LC-201(二号发射工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921发射工位 |
任务状态 | 任务进行中 |
质量 | 約96吨(最大构型) |
长度 | 约55米(全长) |
宽度 | 约39米(全宽) |
远地点 | 385.8 千米[1] |
近地点 | 392.9 千米[1] |
轨道倾角 | 41.48°[1] |
轨道高度 | 389.4 千米[1] |
平均速度 | 7.68千米/秒[1] |
轨道周期 | 92.2分鐘[2] |
在轨天数 | 644天(截至2023年2月2日) |
有人天数 | 514天(截至2023年2月2日) |
资料日期: 2022年12月2日 | |
配置图 | |
![]() |
天宫空间站(又名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从2021年开始建设的一个模块化空间站系统,为人类自1986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及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后所建造的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3]。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天宫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以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为开始标志。经过2021年至2022年间的多次飞行任务,在发射多艘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及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后,天宫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于2022年底全部圆满完成,三舱基本构型在轨建成,并在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任务交接期间首次实现了一期“三舱三船”的最大构型与最大承载人数。[4][5][6][7]
按计划,天宫空间站将于2023年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国际合作项目载荷也将陆续进入空间站开展实验[8][9]。
发展历程[编辑]
命名[编辑]
2011年4月,为满足技术管理和对外宣传的需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展了中国空间站征名活动,对社会公开征集空间站及其各个组成舱段的名称。[10]经过公众的投稿、投选,同时结合科研人员与专家的意见,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2013年10月底正式对外宣布了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被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被命名为“天舟”,实验舱Ⅰ、Ⅱ分别被命名为“问天”和“巡天”。其中“天宫”并未出现在空间站初选的30个名字中,然而由于这个名字自“天宫一号”以来一直受到大众及科技工作者的好评,评委会终决定沿用“天宫”作为载人空间站的整体名称,但后面不再加序号。[10]2016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原定由实验舱Ⅱ承担的天文观测功能将改为由独立的光学舱承担,并命名为“巡天”;而实验舱Ⅱ的名称则被改为“梦天”[11]。
早期构型[编辑]
2011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中国空间站征名活动中正式公布中国空间站将采用三舱基本构型,由一段核心舱、两段实验舱组成[12]。其中核心舱全长约18.1米(后缩减为16.6米),实验舱每个长约14.4米(后增长为17.9米),三舱最大直径均为约4.2米,发射质量均为20-22吨[13][14]。根据官方提供的图片,该早期方案中的核心舱与太阳翼的外形与和平号空间站十分相似[15]。2013年征名活动结果公布时,官方揭示实验舱Ⅱ将搭载中国的天文望远镜,因而命名为“巡天”[16]。
2016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原定由实验舱Ⅱ搭载的天文望远镜将被分离为一个单独的舱段,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原本的传统太阳翼也被更先进高效的柔性太阳翼所取代[15]。2018年11月,改进后的天和核心舱的完整模型在珠海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17]。
立项[编辑]
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首个目标是2016年前后,研制并发射8吨级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18],此即“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以2017年4月天舟一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为标志结束[19]。后个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这个即为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中的“第三步”,也就是后来得到正式命名的“天宫”空间站工程[18]。
2018年5月,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其中为了满足空间站工程任务需要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20]。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升空并将载荷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随之开启[21]。2020年10月1日,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含1名女性)最终入选,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20]。
前期准备[编辑]

2021年1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产品分别顺利通过载人航天工程主管部门组织的出厂评审[22]。2月22日,执行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与与先期已运抵的天和核心舱一起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23]。4月23日,天和核心舱与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组合体被顺利转运至发射区[24]。
任务目标[编辑]
天宫空间站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目标是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使中国能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 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影响力[3]。具体任务包括[3]:
- 建造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长期在轨可靠运行的空间站
- 保证航天员长期連續在轨健康生活
- 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构型[编辑]
基本构型(“T”字形)[编辑]
天宫空间站的基本构型已確定由一段核心舱和两段实验舱组成T字构型[3]。
- 核心舱:天和核心舱,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2021年4月29日由长征五号B从文昌发射。[25][26][27]
- 实验舱Ⅰ:问天实验舱,长17.9米,最大直径4.2米,2022年7月24日由长征五号B从文昌发射,25日与核心舱对接。[28][29]
- 实验舱Ⅱ:梦天实验舱,长17.9米,最大直径4.2米,2022年10月31日由长征五号B从文昌发射,11月1日与核心舱对接。[29][25]
- 光学舱:巡天光学舱,与空间站主体部分共轨飞行的太空望遠鏡,是中國首個設置於太空的天文望遠鏡,可避免光害干擾。[30]
构型图示[编辑]
扩展构型(“干”字形)[编辑]
天宫空间站的基本构型成功组建后,可根据需求,在核心舱的前端的預留接口,增建一舱或三舱组成空间站“十”、“干”字型的扩展构型[31][32][33]。三段扩展舱处于核心舱的前端,三段扩展舱A、B、C组成小“T”字型。首先扩展舱A后端与核心舱前端对接成十字型,扩展舱B和C与扩展舱A前端的左右处对接成干字型。载人飞船再对接于扩展舱的正前端。另可依据需求增配第二艘载人飞船以备紧急返回使用,对接于核心舱前端下方。长期乘航天员人数提高到6人以上,达成长久不断续的空间常驻,各艙模塊也可以汰舊換新。最大规模可达超過180吨。目前細節均尚未確定,但基本上在丁字构型的基础上,會增加論證中的新技術舱段:
- (扩展)核心舱II:尚未命名,增加額外三人的居住空間與生存設備等的空間。
- (扩展)实验舱III:尚未命名,功能未定。
- (扩展)实验舱IV:尚未命名,功能未定。
构型图示[编辑]
空间站组件[编辑]
舱段[编辑]
组件名称 | 发射时间及COSPAR ID | 运载火箭及序列号 | 对接日期及位置 | 对接时神舟飞船乘组 | 长度 | 直径 | 质量 | 生活空间 | 太阳翼面积 | 图片 |
---|---|---|---|---|---|---|---|---|---|---|
天和核心舱 | 2021年4月29日 11:23:15 2021-035A |
长征五号B Y2 | (首个舱段) | (无) | 16.6米 | 4.2米 (大柱段) 2.8米 (小柱段) |
22.6吨 | 50立方米 | 134平方米 | ![]() |
取名自热门候选名称天枢与太和,寓意天地人和。天和核心舱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后端通道及资源舱组成,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负责空间站组合体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配置大机械臂。舱内安装3个科学实验机柜和1个应用任务公用支持机柜,舱外预留载荷挂点。核心舱配备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用于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与其交会对接和停靠,接纳航天员长期访问和物资补给,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4][34] | ||||||||||
问天实验舱 | 2022年7月24日 14:22:32 2022-085A |
长征五号B Y3 | 2022年7月25日 天和前→Ⅳ象限 2022年9月30日 |
神舟十四号 | 17.9米 | 4.2米 | 23.2吨 | 50立方米 | 276平方米 | ![]() |
实验舱之一,备份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配备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开展密封舱内及舱外载荷实验,配置实验舱机械臂对舱外实验载荷进行操作。[34] | ||||||||||
梦天实验舱 | 2022年10月31日 15:37:23 2022-143A |
长征五号B Y4 | 2022年11月1日 天和前→Ⅱ象限 2022年11月3日 |
神舟十四号 | 17.9米 | 4.2米 | 约23吨 | 32立方米 | 276平方米 | ![]() |
实验舱之一,用于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载荷实验,配置货物气闸舱用于载荷及设备进出舱。[34] |
其他配置[编辑]
核心舱机械臂[编辑]
天和核心舱配置的机械臂是目前中国同类航天产品中复杂度最高、规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其展开长度为10.2米,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其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具有七自由度的活动能力。[35]机械臂可承担的任务包括:
- 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
- 舱段转位
- 舱外货物搬运
- 舱外状态检查
- 舱外大型设备维护
核心舱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通过末端执行器与目标适配器对接与分离,同时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35]。
实验舱小机械臂[编辑]
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一个小机械臂。相比天和核心舱的大机械臂,小机械臂负载能力约为大臂的1/8,但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优于大臂的五倍,姿态精度优于大臂的两倍,能够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细操作。[36]除此之外,小机械臂还能与大机械臂形成组合机械臂,可以覆盖更广的舱外作业范围,完成设备在舱外载荷平台上的安装。[36]
转位装置[编辑]
两个实验舱前方各配置一个转位机构,用以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转位基座配合将实验舱以平面式转位方式转移到天和核心舱的侧向停泊口。转位机构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能对23吨重的实验舱进行移动操作,并通过缓冲耗能装置实现精准定位。[37]
中国空间站的首次转位操作由问天实验舱在2022年9月30日完成,这是世界首次以平面式转位方案完成航天器的转位动作。[38]
对接系统[编辑]
天宫空间站上所使用的对接机构曾在空间实验室阶段进行过相关测试。它的对接通道直径约为800 mm(31英寸)[39][40],标准对接机构的质量为310千克,被动对接机构的质量则为200千克[41]。虽然其在技术上主要基于俄罗斯的APAS-89/APAS-95对接系统的设计(NASA称之为APAS对接机构的一种“克隆”[42]),但关于中国的对接机构标准系统与国际空间站上基于APAS标准的一些对接机制的兼容性一直存在矛盾的说法[43][44][45]。
该对接机制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测试任务上被首次使用[46][43]。
柔性太阳电池翼[编辑]

天宫空间站首次采用了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其中天和核心舱的单翼翼展为12.6米,双翼展开面积可达134平方米,是柔性太阳翼首次应用于中国航天器上,有着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的特点,可在低轨道上为空间站供能十年[47][48]。
而两个实验舱的柔性太阳翼则更为巨大。问天实验舱的太阳翼全部展开后的翼展超过55米,每侧的太阳翼展开面积超100平方米,每天平均发电量超过430度[49]。天和核心舱的太阳翼未来将被分别转移到两个实验舱资源舱的尾部,空间站的发电工作将全部交由实验舱完成[49]。
霍尔电推进发动机[编辑]
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配置了四台霍尔电推进发动机,这是人类载人航天器上首次使用电推进,电推进具有比冲高的优势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适时启动并长期运行,可大大降低空间站用于轨道维持的燃料消耗。[50]
技术应用及分系统[编辑]
测控通信系统[编辑]
为了保证航天员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的实时畅通,空间站使用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该终端采用了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保证传输信号质量的同时,方便航天员维修更换。[51]
空间应用系统[编辑]
业余无线电载荷[编辑]
CSSARC是中国空间站的业余无线电有效载荷,由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无线电分会(CRAC)、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ASES)和哈尔滨工业大学(HIT)提出。安装在梦天实验仓仓壁。 有效载荷的第一阶段能够利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业余无线电波段提供以下功能:
- V/V或U/U机组乘员语音;
- V/U或U/V FM中继转发器;
- V/V或U/U 1k2 AFSK中继器数字;
- V/V或U/U SSTV或数字图像。
该有效载荷将为全世界的无线电爱好者提供资源,以便与机上的宇航员进行联系或相互交流。它还将发挥激励学生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和职业的作用,并鼓励更多的人对业余无线电感兴趣。[52]
序号 | 频率 | 模式 | 应用方向 | 上行链路(MHz) | 下行链路(MHz) |
---|---|---|---|---|---|
1A | V/V | NFM | 机组人员语音 | 145.850 | 145.985 |
1B | U/U | NFM | 机组人员语音 | 435.050 | 436.510 |
2A | V/U | NFM | FM中继转发器 | 145.875 | 436.510 |
2B | U/V | NFM | FM中继转发器 | 435.075 | 145.985 |
3A | V/V | AFSK-FM | AFSK频移键控 | 145.825 | 145.825 |
3B | U/U | AFSK-FM | AFSK频移键控 | 437.550 | 437.550 |
4A | V/V | SSTV-FM | 慢扫描电视 | 145.850 | 145.985 |
4B | U/U | SSTV-FM | 慢扫描电视 | 435.050 | 436.510 |
科学实验柜[编辑]
科学实验柜安装在空间站密封加压舱中。[54]
实验柜名称 | 所在加压舱 | 学科方向 | 备注 |
---|---|---|---|
人系统研究机柜 | 天和核心舱 | 航天医学 | [55] |
医学样本分析与 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 |
航天医学 共用支持 |
[56] | |
无容器材料实验柜 | 空间材料科学 | [56] | |
生命生态实验柜 | 问天实验舱 | 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 [57] |
生物技术实验柜 | 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 [57] | |
科学手套箱与低温存储柜 | 共用支持 | [57] | |
变重力科学实验柜 | 共用支持 | [57] | |
流体物理实验柜 | 梦天实验舱 | 微重力流体科学与燃烧科学 | [58] |
两相系统实验柜 | 微重力流体科学与燃烧科学 | [58] | |
燃烧科学实验柜 | 微重力流体科学与燃烧科学 | [58] | |
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 | 空间材料科学 | [58] | |
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 | 微重力基础物理 | [58] | |
高精度时频实验柜 | 微重力基础物理 | [58] | |
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 | 共用支持 | [58] |
天地往返系统[编辑]
发射场系统[编辑]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最早建造的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唯一被用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及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工作。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中国最新建成、最先进的航天发射场,承担了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系列与长征五号系列的发射工作。
和此前唯一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天宫空间站的主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采用了“新三垂模式”,将前端测发控设备安装在活动发射平台内,仅一次对接就可完成箭地连接工作,比采用“旧三垂模式”的火箭在发射区的射前准备时间缩短了3天[59]。
运载火箭系统[编辑]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2012年开始按中国运载火箭研制流程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立项研制,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思想设计,通过移去芯二级和级间段并延长整流罩等发展而来的一款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整流罩长达20.5米,直径5.2米,为中国火箭之最,足以容纳下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的核心舱段,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达到了发射空间站舱段的要求[60]。
2018年11月,长征五号B通过初样转试样研制阶段评审,进入试样研制阶段。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于2019年4月完成第一个部段级产品,7月开始总装,11月总装完成,并于2020年5月5日首飞成功。[61]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4]。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问天实验舱[62]。
飞船系统[编辑]
神舟飞船早期型并没有设计对接机构,轨道舱的尽头是附加段,安装有各种科学设施。2005年底,神舟八号首次对接缓冲试验在上海成功[63]。2011年,第一艘量产型神舟飞船神舟八号发射成功,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自2011年至2016年,第一批次4艘量产型神舟飞船先后完成了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实现最长驻留30天。
2017年11月解放军报的报道中表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当时已经开始研制第二批次的神舟飞船,相较于第一批次,包含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比如将天舟一号上已经实现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移植到载人飞船上[64]。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65]。
着陆场系统[编辑]
着陆场系统需要在载人飞船返回舱的返回着陆段完成测控通信,搜索、寻找着陆后的返回舱,救援航天员,回收返回舱和有效载荷,并提供着陆场区的通信和气象保障服务的任务。此系统由主着陆场、副着陆场、陆上应急搜救、上升段海上应急搜救、通信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六部分组成。[66]
目前中国设有东风着陆场和四子王旗着陆场两个着陆场,作为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式卫星等返回的着陆地。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神舟飞船均返回于四子王旗着陆场,而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之后,东风着陆场被设为主着陆场使用。[67]
运行[编辑]
时间线[编辑]


载人任务[编辑]
截至2022年11月[update],天宫空间站任务已经执行了4次载人发射任务,有12名航天员访问过空间站。未来将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宇航员参与载人任务[68] 。
舱外活动列表[编辑]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中的刘伯明、汤洪波执行了在天宫空间站的首次舱外活动,总时长6小时46分钟[69]。 截至2022年11月[update],天宫空间站已经进行了7次出舱活动。
无人任务[编辑]
除了空间站舱段的在轨组装之外,天宫空间站的无人发射任务主要是天舟货运飞船的定期在轨货物补给任务,自天舟三号起发射频率通常保持在每年1至2次[70]。
任务控制中心[编辑]
天宫空间站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任务主要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操作和监测,包括航天器在轨监测[71]、再入[72],以及舱外活动[73]。
大事件[编辑]
2021年[编辑]
时间 (UTC+8) | 事件 | 备注 |
---|---|---|
2021年4月29日 11时23分 |
天和核心舱发射 | 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11时31分,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74] |
2021年5月29日 20时55分 |
天舟二号发射 | 于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完成对接[75][76] |
2021年6月17日 09时22分 |
神舟十二号发射 | 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天宫空间站首次航天员进驻[77][65][78] |
2021年6月17日 15时54分 |
神舟十二号成功与天和核心舱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 | 首次在载人任务中进行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77][65][78] |
2021年6月17日 18时48分 |
神舟十二号乘组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 | [77][65][78] |
2021年7月4日 14时57分 |
神舟十二号首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刘伯明 、汤洪波[79] |
2021年8月20日 8时38分 |
神舟十二号第二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刘伯明 、聂海胜[80] |
2021年9月20日 15时10分 |
天舟三号发射 | 于2021年9月20日22时08分,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组合体的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完成交会对接。[81] |
2021年9月23日 | 霍尔电推进子系统在轨点火测试 | 首次在载人航天器上使用霍尔推进器[82] |
2021年10月16日 00时23分 |
神舟十三号发射 |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83]6时56分与中国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84] |
2021年11月8日 01时16分 |
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翟志刚 、王亚平(中國首次女性太空漫步) |
2021年12月9日 15时40分 |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 | 授課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85] |
2021年12月27日 00时55分 |
神舟十三号第二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翟志刚 、叶光富 |
2022年[编辑]
时间 (UTC+8) | 事件 | 备注 |
---|---|---|
2022年3月23日 15时40分 |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 | 授課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86] |
2022年4月10日 03时00分 |
天宫课堂“美国分校”开讲 | 授課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是中国航天员第四次进行太空授课,历史性第一次对美国民众授课[87] |
2022年5月10日 01时56分 |
天舟四号发射 | 于2022年5月10日08时54分,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组合体的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完成交会对接[88][89] |
2022年6月5日 10时44分 |
神舟十四号发射 |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17时42分与中国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 |
2022年7月24日 14时22分 |
问天实验舱发射 |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90] |
2022年9月1日 18时26分 |
神舟十四号首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陈冬、刘洋 |
2022年9月6日 | “天宮對話”非洲青少年 | 解說員:陳冬、劉洋、蔡旭哲[91] |
2022年9月17日 13时35分 |
神舟十四号第二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陈冬、蔡旭哲 |
2022年9月30日 12时44分 |
问天实验舱转位 | 经历一个小时左右的天地协同,问天实验舱从最初对接位置(天和前向对接口)转位至永久性停泊口。完成转位后的天宫空间站整体以“L”构型运行[92]。 |
2022年10月12日 16时01分 |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 | 授課人:陳冬、劉洋、蔡旭哲,这是中国航天员第四次进行太空授课[93]。 |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 | 梦天实验舱发射 |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94]。 |
2022年11月3日9时32分 | 梦天实验舱转位 | 梦天实验舱已按计划实施转位,梦天实验舱从最初对接位置(天和前向对接口)转位至永久性停泊口。完成转位后的天宫空间站整体以“T”构型运行[95]。 |
2022年11月3日15时12分 | 神舟十四号乘组成功进入梦天实验舱 | [96] |
2022年11月12日 10时03分 |
天舟五号发射 | 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2日12时10分,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五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97] |
2022年11月17日 11时16分 |
神舟十四号第三次出舱活动 | 出舱人员:陈冬、蔡旭哲 |
2022年11月29日
23时08分 |
神舟十五号发射 |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乘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6]。11月30日5时42分与中国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98]。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十五号乘组在空间站节点舱的两侧同时打开舱门并顺利完成中国史上的首次“太空会师”[99]。 |
2022年12月4日
11时01分 |
神舟十四号脱离天宫空间站;并返航 | 2022年12月4日11时01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100]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01] |
国际合作[编辑]
在2011年4月,尽管在中俄欧三方此前共同声明称要在太空中保持国际合作和多边沟通,美国宇航局仍然拒绝了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请求,此后中国加速了自主建设空间站的相关计划进程[102]。
2011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意大利航天局曾就载人航天领域和意大利参与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等领域方面的合作展开了审议,并同时讨论了相关科学研究[103]。此后双方于2011年11月签署了初步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天地运输、通信、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合作[104]。2019 年,意大利的高能宇宙辐射探测实验(英語:High Energy cosmic-Radiation Detection(HERD))预定将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法国、瑞典、俄罗斯等国预计也将参与天宫空间站的国际合作项目[105]。
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签订了围绕中国空间站应用开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和《出资协议》,通过向外空司提供资金和中国空间站设施资源,为各成员国的专家团队提供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机会[106]。
2017年2月2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意大利航天局签署了一项与载人航天领域相关的长期合作协议[107]。由于意大利在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方面的经验使其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该协议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意大利对中国发展自主空间站计划的高度重视[108]。欧空局于2017年开始与中国方面合作进行载人航天训练,其最终目标是将欧洲的宇航员送往天宫空间站[109]。
2018年5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向联合国各成员国正式发布了联合起草的《邀请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轮合作机会公告》等合作文件,广泛征集合作项目,以进一步培育和促进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实验的机会并从中受益[106][110]。2019年6月12日,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公布,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111][112]。
2023年1月23日,欧空局在巴黎举行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欧空局总干事明确表示當前缺乏预算和没有政治意愿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项目,将会继续支持国际空间站的活动。[113]有报道推测可能是受到2019年以来新冠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影響。[114][115]
争议[编辑]
火箭殘骸[编辑]
在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成功之后,部分歐美媒体以及航天权威机构曾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遗留在轨道上的一级火箭失控残骸表达了担忧和抗议,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为,长五B应该更换设计,设立国际监管规范[116],也有论调认为中国并没有尽力减少火箭末级再入对地面人员造成的风险,并指责关部门没有公开透明的公布信息。[117]事实上,从长征5号B遥二火箭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芯级再入前数小时即公布了火箭末级的轨道数据、预计的再入时间,以及预计再入区域中心点的经纬度。[118]
轨道规避[编辑]
2021年12月初,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的网站发布一份消息,中国政府曾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照会,要求投诉SpaceX的星链卫星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运行轨道的行为。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进行了紧急机动以避免碰撞。曾有媒体就此事咨询了SpaceX,但SpaceX官方目前尚未回应。部分中国大陆的网民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将廉价卫星作为太空武器使用的行径[119][120][121][122],而在美国于2022年1月28日发给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的照会中则否认存在这些危及空间站的变轨行为。[123]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1.2 1.3 1.4 The orbital parameters of the core module assembly.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9-22 [202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To infinity and beyond: After Space Station, China has plans for a kilometer-long mega spaceship. India Today. 8 September 2021 [8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3.0 3.1 3.2 3.3 Wang, Xiang; Wang, Wei. Key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angong Space Station. 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 2021-11-01, 51 (11): 1287–1298. doi:10.1360/SST-2021-0304.
- ^ 4.0 4.1 4.2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2021-04-2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 王逸涛; 王慧.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新华社. 2022-11-03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 ^ 6.0 6.1 李国利; 张汨汨. 神舟十五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十二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通讯社). 2022-11-30 [2022-12-03] (中文(中国大陆)).
- ^ 陈平丽. 航天新征程丨空间站最大构型建成. news.cctv.com. [2022-12-01].
- ^ 发射继续“60+”、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2023中国航天看点前瞻. 中国新闻网. 2023-01-06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
- ^ 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于2023年进入中国空间站. 新华网. 2022-11-28 [2023-01-13].
- ^ 10.0 10.1 集大众智慧于探索 融中华文化于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空间站名称诞生始末.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2013-11-05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张雪松. 解析中国天宫空间站: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腾讯太空. 2016-05-13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11-04-23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 ^ 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介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11-04-23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 ^ 中国载人空间站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名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11-04-23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 ^ 15.0 15.1 张雪松. 解析中国天宫空间站: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腾讯太空. 2016-05-13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集大众智慧于探索 融中华文化于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空间站名称诞生始末.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2013-11-05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倪伟.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珠海航展首次亮相. 新京报. 2018-11-06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4).
- ^ 18.0 18.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11-04-23 [2021-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 ^ 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关键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 2017-04-28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 20.0 20.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 选拔工作顺利完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0-10-01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拉开序幕. 中国载人航天. 2020-05-05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产品通过出厂评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1-14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2-22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器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4-23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 ^ 25.0 25.1 China readying for space station era: Yang Liwei. 新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8) (英语).
- ^ Jones, Andrew. This Is China's New Spacecraft to Take Astronauts to the Moon (Photos). SPACE.com. 2019-10-02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 ^ China launches core module of new space station to orbit. space.com. 2021-04-29 [202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 ^ China launches 2nd space station module to support science experiments. Space.com. 2022-07-24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 ^ 29.0 29.1 Planned space station details made public. China Daily. 2018-04-26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 ^ Jones, Andrew. China wants to launch its own Hubble-class telescope as part of space station. Space.com. 2021-04-20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 中国空间站有7个核心舱?天和二号也将发射,地面上还有5个备胎_浮力_天宫_训练. www.sohu.com. 2022-04-14 [202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3) (中文).
- ^ 天宫空间站两个核心舱,二期扩展工程宣示雄心!力压国际空间站_飞船. www.sohu.com.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0) (中文).
- ^ 第二艘核心舱现身,天宫空间站二期工程公开!总吨位再翻一倍. xw.qq.com.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0) (中文(中国大陆)).
- ^ 34.0 34.1 34.2 周建平:走进新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18-04-24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 35.0 35.1 张泉; 胡喆. 核心舱机械臂 天地通信“天路”——多项技术突破为出舱活动保驾护航.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7-04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6).
- ^ 36.0 36.1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2-06-05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 ^ 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太空泊车”,上海航天专家揭秘背后高科技. 新浪科技. 2022-09-30 [2022-11-02].
- ^ 问天之问(十)问天实验舱转位,硬核知识点来了!. 中国载人航天(公众号). 2022-09-30 [2022-09-30].
- ^ Differences between Shenzhou-8 and Shenzhou-7. CCTV. 31 October 2011 [17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rch 2016).
there will be an 800-millimetre cylindrical passage connecting Shenzhou-8 and Tiangong-1.
- ^ Clark, Stephen. Chinese astronauts open door on orbiting research lab. Spaceflight Now. 18 June 2012 [17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Jing floated through the narrow 31-inch passage leading into Tiangong 1
- ^ Qiu Huayon; Liu Zhi; Shi Junwei; Zheng Yunqing. Birth of the Chinese Docking System. Go Taikonauts!. No. 16. August 2015: 12.
- ^ John Cook; Valery Aksamentov; Thomas Hoffman; Wes Bruner. ISS Interface Mechanisms and their Heritage (PDF). AIAA Space 2011 (Long Beach, CA): 26. 1 Jan 2011 [31 March 2015]. JSC-CN-24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25) –通过NTRS - 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The Chinese APAS is a clone of the Russian APAS. A view of the Chinese APAS is shown in Figure 19
- ^ 43.0 43.1 Jones, Morris. Shenzhou for Dummies. SpaceDaily. 18 November 2011 [1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 China's First Space Station Module Readies for Liftoff. SpaceNews. 1 August 2011 [18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September 2012).
- ^ Go Taikonauts Team. Chinese Docking Adapter Compatibl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 Go Taikonaut. 9 September 2011 [1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 ^ Testimony of James Oberg: Senat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pace Hearing: 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Program. SpaceRef. 27 April 2004 [1 February 2012].
- ^ 张建松. 在太空展开双翼,将为天和核心舱供能10年.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4-30 [202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 ^ 邱晨辉; 缪新培. 揭秘天和之翼:太空用电的奥秘. 中国青年报. 2021-04-30 [202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4).
- ^ 49.0 49.1 马帅莎; 高瑜. “问天”来了!一文读懂“体型大、功能全、能发电、可出舱”的实验舱. 中国新闻网. 2022-07-24 [202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 ^ 张保淑. 配置4台霍尔电推进发动机 “天宫”掀起太空动力变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6-21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 ^ 马帅莎. 第三代中继终端、测控通信保障中国航天员舱外通信. 中国新闻网. 2021-07-04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 ^ Amateur radio payload for the Tiangong space station. AMSAT-UK. 2022-03-17 [2022-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英语).
- ^ IARU Sat Coordinator. The International Amateur Radio Un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 ^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资源手册 (PDF).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7).
- ^ 天津: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链_工信动态_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gyxxh.tj.gov.cn.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 ^ 56.0 56.1 中科院制造! 两大科学实验柜亮相“天宫课堂”. www.ncsti.gov.cn. [2022-07-27].
- ^ 57.0 57.1 57.2 57.3 "问天"十问——详解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 ^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梦天”成功升空 我国空间科学水平将进一步提升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2-11-01].
- ^ 长七”火箭“新三垂模式” 射前准备更高效 发射更可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16-06-03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 ^ 中国青年报:空间站核心舱出征太空“第一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5-01 [202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 ^ 公司生产总装的长征五号B首秀成功.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2020-05-05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 ^ 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发射成功 “问天”踏上问天之路. 新华网. 2022-07-24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 ^ 神舟八号首次对接缓冲试验在上海获得成功. 人民網. 2005-11-08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 ^ 军工企业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鼓舞改革创新. 新华网.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65.0 65.1 65.2 65.3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6-17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 ^ 着陆场系统_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www.cmse.gov.cn. [2022-12-02].
-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具有四大特点 返回舱将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2-12-02].
- ^ 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 2018-03-13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2021-07-04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人民日报:“太空快递” 稳稳送达——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空间站核心舱精准交会对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www.sasac.gov.cn.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 ^ 光明日报:“有他们在,我们安心”——走近航天员背后的团队.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8-24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9-17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 ^ 再出舱,更从容!.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8-21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1).
-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2021-04-2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5-2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5-2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 77.0 77.1 77.2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6-17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7).
- ^ 78.0 78.1 78.2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6-17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 2021-07-04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中國太空站太空人相隔40多天再出艙 將完成三項任務. Now TV. 2021-08-20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刘诗瑶; 余建斌. 天舟三号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09-20 [202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航天六院801所十年磨一剑 空间站电推进系统成功首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2021-09-26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央视网. 2021-10-16 [202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央视网. 2021-10-16 [202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 ^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观察者网. 2021-12-09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天宫课堂”第二课来啦!青少年们都有哪些期待?一起来听→.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3-22 [202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历史性时刻!中国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回答美国学生提问. 央视频. 2022-04-08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开启. 新华网.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 ^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新华网.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 ^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人民网. 2022-07-25.
- ^ 汪平.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天宮對話」非洲青少年. 香港商報. 新華社.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7).
- ^ 问天转位成功!中国空间站转为“L”构型. m.gmw.cn.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 ^ 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网. [2022-10-12].
- ^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新华网. 新华网. 2022-11-01.
- ^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新华网. 新华网. 2022-11-03 [2022-11-03].
- ^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新华网. 2022-11-04 [2022-11-03].
- ^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新华网. 2022-11-12 [2022-11-15] (cn).
-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准备-新华网. www.news.cn. [2022-12-01].
- ^ 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新华网. www.news.cn. [2022-12-01].
-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22-12-04 [2022-12-11] (CN).
-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新华网. 2022-12-04 [2022-12-11] (CN).
- ^ Alamalhodaei, Aria. China launches 3 astronauts to its new space station core module. techcrunch. 17 June 2021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 ^ liushuang (编). Talks held between ASI and CMSEO. China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2011-11-28 [14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uly 2012).
- ^ Messier, Doug. Will Italy Build Modules for Future Chinese Space Stations?. parabolicarc. 23 November 2011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EXPLAINER: China prepares space station core module launch
. Independent. 28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7 May 2022).
- ^ 106.0 106.1 携手翱翔太空 谋求共同利益 ——中国与联合国共邀各国参与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国际合作. 中国载人航天. 2018-05-30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 China and Italy to cooperate on long-term human spaceflight. 22 February 2017 [16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February 2018).
- ^ Agreement Italy-China. 22 February 2017 [16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 December 2018).
- ^ ESA and Chinese astronauts train together. European Space Agency. 24 August 2017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 ^ United Nations and China invite application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on-board China's Space St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2018-05-28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3) (英语).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发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入选项目. 中国载人航天. 2019-06-12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 ^ UNOOSA and CMSA announce winners of opportunity to fly experiments on board China Space St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2019-06-12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英语).
- ^ Jones, Andrew. ESA is no longer planning to send astronauts to China’s Tiangong space station. SpaceNews. 2023-01-25 [2023-01-29] (美国英语).
- ^ 歐洲航天局或稱沒有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派遣宇航員的計畫.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3-01-25 [2023-01-29] (中文(繁體)).
- ^ European agency not planning to send astronauts to China’s space stati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3-01-25 [2023-01-29] (英语).
- ^ Fusée chinoise hors de contrôle : "Il faudra tirer les leçons de cet événement". LCI.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法语).
- ^ Thompson, Tabatha. NASA Administrator Statement on Chinese Rocket Debris. NASA. 2021-05-08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再入大气层情况公告_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www.cmse.gov.cn. [2022-11-30].
- ^ A/AC.105/1262 - Notification by China under Article V of the Outer Space Treaty concerning preven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between the China Space Station & United States Starlink satellites. www.unoosa.org. [202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 ^ 孫素青. 馬斯克旗下「星鏈」衛星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 中方緊急避碰. 香港01. 2021-12-27 [202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中文(香港)).
- ^ SpaceX卫星贴近中国太空站,马斯克遭网民攻击. BBC News 中文. 2021-12-28 [2021-12-29] (中文(简体)).
- ^ 空间站险遭SpaceX卫星碰撞 中国向联合国投诉. DW. 2021-12-28 [202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中文(中国大陆)).
- ^ 林瑾. 美否认“星链”卫星两次危及中国空间站 北京回应. 多维新闻. 202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0).
外部連結[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