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或自由地區是指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之領土[1],範圍包含位於西太平洋的臺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位於亞洲大陸沿岸的金門群島、烏坵列嶼、馬祖列島;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太平島和中洲礁[2][3],全由島嶼構成。由於臺灣本島佔其中絕大部份面積,因此而得名。
該些島嶼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與中华人民共和国間之爭議領土,稱為臺灣問題。而由於歷史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治臺灣澎湖的日本,與戰後主導太平洋戰區相關善後的美國對臺灣問題亦有影響力。
名詞歷史[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80年代[编辑]
1945年8月,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代表盟軍佔領臺灣,在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成立臺灣省。1949年12月,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將政府遷往其甫於1945年代表盟軍自日本佔領領土臺灣的首府臺北市。進入1950年代後戰事漸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與中国共产党領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隔台灣海峽兩岸分治的格局型成。
中華民國方面在政府遷臺以來即在宣傳上使用「自由地區」指稱政府統治區,並稱政府未統治之區域為「淪陷區」。須注意此時期所稱之「大陸」或「淪陷區」範圍包含外蒙古,但主要宣傳對象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遷臺後,因實際控制領土縮小以及分治局勢的持久化,使憲法諸多規定產生窒礙難行之處,故在1966年修訂做為憲法附加條文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其中首次將「自由地區」寫入憲法。另外在部份教科書、課外書與政治作戰文宣中會使用「復興基地」一詞,意指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東山再起。另外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之領土隨時間演進亦有微小變化,主要變化有:1955年大陳島撤退,浙江省僅剩之台州列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佔領。1965年中華民國國軍在馬祖列島實施北極演習,進駐亮島。1971年南沙群島的中業島被菲律宾佔領。
中華民國政府在此時期亦會使用「臺灣地區」一詞,但須注意「臺灣地區」在此時期僅包含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並不等同於「自由地區」。其主要原因為臺北市與高雄市分別在1967年與1979年升格為直轄市後脫離臺灣省,但許多政策上仍將其視為一體,故使用「臺灣地區」做為統稱。而位金門、馬祖則因位處與中华人民共和国軍事對峙前線而實施戰地政務,通常政策上會分開指稱或合稱為「金馬地區」。例如金馬戰地政務下的通行證制度[4][5]以及1987年發布的《臺灣地區解嚴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在此時期之宣傳以武力「解放台湾」為主,並未將中華民國統治區視為一個實體,不存在相關稱呼。
名詞 | 憲法增修前 | 憲法增修後 |
---|---|---|
淪陷地區 | 包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統治的中国大陆、 蒙古人民共和国統治的外蒙古及其他爭議領土 |
不再使用 |
大陸地區 | 包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統治的中国大陆 | |
自由地區 | 包含政府統治的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 | 包含政府統治的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 |
臺灣地區 | 包含政府統治的臺灣與澎湖 |
1990年代至今[编辑]
19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海峽兩岸關係開始緩和。隨著中華民國實施臺灣民主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邓小平南巡後確立改革开放之國策,兩岸交流日漸頻繁。
中華民國方面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以及《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等規範海峽兩岸關係的新法律。在此系列法律之中均定義「自由地區」以及「臺灣地區」為「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地區」;並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統治之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相對。法律條文之外,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對於表示其有效統治領土的用詞不一,主要包含:
- 自由地區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沿用原《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名詞,但稱中华人民共和国統治之領土為「大陸地區」。[6]
- 臺灣地區 - 主要使用於《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與《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等兩岸關係相關法律。注意現行法律中臺灣地區包含金門馬祖。
- 臺澎金馬(地區) - 部分政府文件使用。主要用於表示中華民國現有統治地理範圍的場合,也強調金門馬祖在戰地政務結束後,其相關制度與臺灣澎湖相同。[7]
- 臺閩地區 - 主要在政府的統計刊物中使用,使用情形與「臺澎金馬」類似。在統計刊物中「臺灣地區」沿用臺灣民主化前之定義,僅指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則制定了《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首次將「台湾地区」寫入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台湾地区」為指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地區的單一用詞。
認知差異[编辑]
「臺灣地區」一詞的認知,依各方立場解釋不同而有差異。
國家、地区或國際組織 | 認知立場 | 法源依據 | 備註 |
---|---|---|---|
![]() |
大多數中華民國國民對外皆自稱台灣、台灣人,但其中仍有少數人認為「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國家認同。大多數國家不稱中華民國,而是直接稱為台灣。台灣兩大政治陣營——民主進步黨及中國國民黨對「中華民國」各有不同的解讀。
民主進步黨陣營認為當今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間是互不隸屬的關係,在稱呼本國時常直接使用「台灣」之通稱或「中華民國台灣」,認為中華民國的領土僅及於金馬及其附屬島嶼,主張中華民國政權及部分政黨因歷史原因遷至台灣,且現在總統、副總統與立法院均於臺灣選出,再加上「地區」字樣是對中華民國和臺灣的不尊重與自我矮化。 中國國民黨多使用「中華民國」之正式稱呼,在涉及兩岸問題時多以「大陸地區」、「港澳地區」和「自由地區」(現已不常用)的區域之間的關係去面對此問題。「自由地區」指的是台澎金馬地區。依照《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簡稱港澳條例)處理兩岸三(四)地關係。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 |
基於其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及合法性。中華民國國民定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大陆境外居民,称之台湾同胞。以及衍生出臺灣當局及臺灣當局領導人等涉台用语[9]。台湾地区大体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省级行政区——台湾省。1981年,叶剑英的葉九條首次提及设立台湾特别行政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反分裂國家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來處理海峽兩岸關係,另設立非政府組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此對應的是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 ![]() |
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及合法性[10][11];官方亦追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使用「臺灣當局」及「臺灣當局領導人」等涉台用语。法律上,香港特區政府表明「台灣當局」及其人員在港「從來」沒有官方地位[12]。 | 中華民國與香港關係目前為海峽兩岸關係的一部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分別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1年前稱中華旅行社)、遠東貿易服務中心以及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名義在香港運作[13]。相對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台北市設香港旅遊發展局台北辦事處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台北顧問辦事處[14]、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註 1]。
中華民國與澳門關係目前是海峽兩岸關係的一部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澳門事務處以台北經濟貿易代表處的名義在澳門運作。相對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台北市設立了台灣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 | |
![]() |
美國政府的認知(acknowledges)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不同。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亦不承認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承認台灣為政治實體,並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無須主權國家身分的國際組織[16]。美國從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國會亦禁止行政部門展示任何将台湾画成中国一部分的地图[17][18][19][20],不過美國亦反對兩岸任何一方改變現狀。 | 《臺灣關係法》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六項保證》 |
美國政府以美國在臺協會來處理美臺關係事務,協会成员来自美國國務院。中華民國國民申請入籍美國證明,在美國國土安全部網站上關於入籍美國申請辦法中,註明寫著持台灣護照的入籍申請者,原國籍將會標註為「Taiwan」,不會標註為「Taiwan, PRC」、「Taiwan, China」或「Taiwan, ROC」等。[21]2019年5月25日,隨著臺美關係提升,中華民國外交部宣佈,臺灣相應美國在台協會的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CCNAA)將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22][23][24] |
![]() |
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文件原文中並未提及台灣字樣。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支持、35票反對、17票棄權、3國未投票,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聯合國會員國少數國家曾在聯合國大會中提議讓中華民國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但最後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否決下無法被正式列入聯合國大會的會議議程中。[25] | 《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加里克在記者會上被問及秘書長一份關於高雄美濃地震的聲明中「中國台灣省」的稱謂時強調,這是聯合國所採用的正式稱謂[26][27]。但之後聯合國各主要會員國如美日歐盟各國表達嚴正關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緊急收回此稱謂。 |
各方對台灣的行政區劃比較[编辑]
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在1895年至1945年間受日本統治,為大日本帝國之外地。1939年起將南沙群岛(時稱新南群島)併入臺灣的行政區範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代表盟軍佔領臺灣;在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成立臺灣省,並將南海诸岛劃入廣東省,後析出其部份地區成立海南特別行政區。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型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隔台灣海峽兩岸分治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將海南特別行政區併回广东省而後又於1988年設立海南省。中華民國則在1967年起陸續設立了6個直轄市,併將實際控制的南海島嶼劃入高雄市。
![]() |
地理 | ![]() | ||||
---|---|---|---|---|---|---|
法律區劃 | 行政區劃 | 行政区划 | 法律区划 | |||
自由地區 臺灣地區 |
福建省 | 金門、烏坵、馬祖列島 (臺灣海峽近亞洲大陸沿岸島嶼) |
福建省的一部分 | 台湾地区 | ||
臺灣省 | 澎湖群島 (臺灣海峽中島嶼) |
台湾省 | ||||
臺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 | ||||||
臺北市 | ||||||
新北市 | ||||||
桃園市 | ||||||
臺中市 | ||||||
臺南市 | ||||||
高雄市 | ||||||
東沙群島 (南海诸岛) |
广东省的一部分 | |||||
太平島、中洲礁 (南海诸岛南沙群島) |
海南省的一部分 |
美國在《臺灣關係法》中定義的「台灣(Taiwan)」包含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在美國政策中,金門、烏坵、馬祖列島則屬於「中国(China)」。美國在南海爭議中反對各國對南海诸岛的主權立場,主張航行自由。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编辑]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1 | ||||||
---|---|---|---|---|---|---|
直轄市(6) | 省(2)2 | |||||
臺北市(北) 新北市(新北) 桃園市(桃) 臺中市(中) 臺南市(南) 高雄市(高)3 |
臺灣省(臺) | 福建省(閩) | ||||
市(3) | 縣(13) | |||||
基隆市(基) 新竹市(竹市) 嘉義市(嘉市) |
新竹縣(竹縣) 苗栗縣(苗) 彰化縣(彰) |
南投縣(投) 雲林縣(雲) 嘉義縣(嘉縣) |
屏東縣(屏) 宜蘭縣(宜) 花蓮縣(花) |
臺東縣(東) 澎湖縣(澎) |
金門縣(金)4 連江縣(馬)5 | |
註釋[编辑]
- ^ 2007年5月1日,因應香港旅遊團在阿里山區發生車禍,陸委會表示希望港府能在台灣設立辦事處[15]。2011年7月15日起,香港政府得在中華民國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並於2011年12月19日在台北市設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
参考文獻[编辑]
-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法務部. 2005-06-10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8).
- ^ 入出國及移民法. 移民署法規查詢系統.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中文(臺灣)).
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
-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網.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中文(臺灣)).
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
- ^ 掀黑布、揭秘辛! 資深媒體人陳永富出書還原金馬民主發展史
- ^ 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禁令』知多少?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 ^ 中華民國政府再次重申對臺澎金馬的主權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 臺閩地區各縣市最近五年營利事業家數增長情形統計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
- ^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 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2000-02-21 [2019-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2) (中文).
- ^ 錢其琛箝制兩國論港報反應不一. 聯合報. 1999年8月21日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 ^ 錢其琛警告香港不得宣傳或支持「兩國論」.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兩岸關係紀要. 1999年8月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政府就中華旅行社問題發表聲明.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2000年4月22日 [2019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 ^ 駐港澳機構服務事項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6).
- ^ 香港貿易發展局全球辦事處:台北顧問辦事處.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30).
- ^ 香港旅遊團來台旅遊車禍後續處理說明. 陸委會新聞稿. 2007年5月1日 [2019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7日).
- ^ 美國國務院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局. U.S. Relations With Taiwan. 美國國務院. 2018-08-31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The United States supports Taiwan’s membership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at do not require statehood as a condition of membership and encourages Taiwan’s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here its membership is not possible.
- ^ 美众议院通过修正案阻止中国地图包含台湾. 德國之聲. 2021-07-29.
- ^ Mark Lander. 川普宣稱美國不受「一個中國」原則約束.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12-12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1982年,雷根還以總統的身份推動通過了所謂的「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其中一條是重申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人對台灣的主權。不過,他依然遵守了1979年聯合公報中的條款,該公報確立了美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 ^ Chabot, Steve. Text - H.Con.Res.88 - 114th Congress (2015-2016): Reaffirming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nd the Six Assurances as cornerstones of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美國國會. 2016-05-17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六項保證是美國和台灣關係實施的准則,其規定美國不會……(6) 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英語:Whereas the Six Assurances are guidelines to conduct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and stipulat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not—......(6) formally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 ^ The "Six Assurances" to Taiwan. Taiwan Documents Project. July 1982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not formally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 ^ 美聯邦政府網站:台灣人「國籍就是Taiwan」文件拒寫ROC. 東森新聞. 2017-10-26 [2019-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外交部宣布「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象徵台美關係緊密,意義非凡 (html). 外交部新聞稿. 2019-05-25 [201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繁体中文).
- ^ 台美關係突破》台灣入名 北協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html). 自由電子報. 2019-05-25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繁体中文).
- ^ 大突破!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html). 聯合新聞網. 2019-05-25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繁体中文).
- ^ UNBISnet: Voting Record Search: A/RES/2758(XXVI). [2019-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1).
- ^ 潘基文對中國台灣省地震表示關切. 聯合國新聞中心. 2016年2月9日 [2016年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0日) (中文(简体)).
- ^ 聯合國中文部. [聯合國與中國]. 聯合國官方微博. 紐約.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中文(简体)).
參見[编辑]
- 臺灣島:台灣地理、台灣歷史
-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疆域、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台灣地位未定論、特殊兩國論、一邊一國、四階段論
- 台灣問題:台海現狀、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其他華人地區:中國大陸、港澳地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