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家軍
馬家軍

馬家軍後來使用的青天白日旗

馬家軍曾經在寧夏青海甘肅所使用的軍旗。

存在時期1862–1949
國家或地區中國
效忠於 清朝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東干斯坦 (即新疆,1934-1937)
部門國民革命軍 (1928年後)
參與戰役同治陝甘回亂
第三次河湟事變
甲午戰爭
辛亥革命
白朗起義
甘肅穆斯林衝突(1927-1930)
康藏糾紛
新疆戰爭
中國內戰
中國抗日戰爭
指挥官
甘肅省巡撫(1911-1918)
馬安良
青海省省長
(1915-1928)
青海省主席
(1929-1931)
馬麒
寧夏省長(1921年–1928年
1948年–1949年)
甘肅省省長(1930年–1931年)
馬鴻賓
青海省省長
(1931-1938)
馬麟

马家军,是曾經实际控制中国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馬姓伊斯蘭教回族军阀[1]。其下分有三支,分別為馬占鰲系的甘肃马家军(甘马)、马千龄系的宁夏马家军(宁马)、馬海晏系的青海马家军(青马)。

民國軍閥割據時,马家军的主要人物包括甘马的马安良馬廷賢,青马的马步青马步芳马仲英,宁马的马鸿逵马鸿宾等人。其中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合称为「西北三马」,又與马步青、马仲英稱「西北五马」。

马家军主要人物多为回民,信奉伊斯兰教。民国后,汉族逐渐进入马家军政治军事圈子。马家军后来不但士兵有相当部分是汉民,许多高级职务也由汉人担任,如青马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二军副军长赵遂,骑兵第五军副军长郭全梁,宁马国民革命军第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等。

不论是在北洋政府还是之後的国民政府,他们均能在承认中央政府的前提下保持自己在西北地區的治理權力。同时,他们也消滅试图损害其統治地位的其他势力,如:中國共產黨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或抗战期間的日本軍及日本在華傀儡政府。

歷史[编辑]

清朝[编辑]

马家军源于清末爆发的同治陝甘回變。1863年(同治三年),受陕西、宁夏回民事變影响,甘肃河州莫尼沟大阿訇馬占鰲起兵反清。1872年,马占鳌力排众议,在馬海晏、马千龄的支持下,挟胜而求抚,军隊被清廷收编,重要人物受封官爵。此事件奠定了河州诸马崛起的基础。

在民国以前,河州诸马军事力量仍延续马占鳌降清时的格局,即以甘肅的马占鳌子系为首,辖制青海的马海宴子系和寧夏的马千龄子系。诸马先隶属于董福祥甘军系统,后独立一系。

民國[编辑]

1930年春,時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孫連仲率部東開,安排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不久真除),馬氏未到蘭州以前,暫由民政廳廳長王貞代行其職務。[2]:15同時升任馬麟為甘肅保安總司令,進駐蘭州,與雷中田等共同維持防務。[3]:15

西北軍原已消滅以上各甘肅地方武力,此時死灰復燃,或叛或撫,自求生存。[4]:15-16並各自稱總司令。[5]:16總括來說,上述各部兵力雖然多寡不一,但其共同之點則是兵多槍少,彈藥缺乏,重武器更談不到。[6]:16

馬麒就任青海省政府主席,所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暫編第二十三師,擔任青海防務。[7]:16馬鴻賓就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馬氏調代甘肅省政府主席,未到職),所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暫編第二十二師,擔任寧夏防務。[3]:16

1933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任命孙殿英为青海屯垦督办,令其率领所部四十一军,进宁夏。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等恐被各个击破,地盘难保,乃联合拒孙,史称四馬拒孫之役。四马联军约5万余人,孙殿英兵力约7万人。经过4个月激战,以孙殿英惨遭毁灭性打击而告终。

1949年,馬家軍於國共內戰中戰敗,马鸿宾向解放军投降,马步芳與马鸿逵則追随中华民国政府轉進台灣,而後分别辗转至沙特阿拉伯美国终老他乡。

參考文獻[编辑]

  1. ^ 鄭國良. 第一章地方勢力的奠基 (PDF). 中央與地方─國民政府與青海馬家關係研究(1928-1945) (碩士论文).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20-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2. ^ 王禹廷. 《細說西安事變》. 台北: 傳說文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1日. 蘭州及附近各縣,由雷中田師及高振警備旅分別駐守,此乃西北軍僅留的控置地區。 
  3. ^ 3.0 3.1 王禹廷. 《細說西安事變》. 台北: 傳說文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1日. 另於平涼、天水、隴西三處,各設立一個警備司令,率領少數部隊,維持地方治安,但因兵力薄弱,不久即被新興的地方武力消滅。此外又收編地方民軍陳珪璋為甘肅第一路警備司令,駐防隴東地區,以平涼為首府。魯大昌為甘肅第二路警備司令,駐防隴西南地區,以岷縣為首府。還有未被收編的馬廷賢部,自行佔據隴南天水及其附近各縣。黃得貴部佔據隴東北固原、海原等縣。 
  4. ^ 王禹廷. 《細說西安事變》. 台北: 傳說文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1日. 嗣因中原大戰,馮(玉祥)失利,他們看風轉舵,大張旗鼓,以響應中央,討逆反馮(玉祥)相號召,招兵買馬,從事擴張。 
  5. ^ 王禹廷. 《細說西安事變》. 台北: 傳說文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1日. 甘肅討逆軍隴東路總司令陳珪璋,所部一萬五千人左右,編為五個混成旅。甘肅討逆軍隴西路總司令魯大昌,所部一萬人左右,編為三個混成旅。甘肅討逆軍隴南路總司令馬廷賢,所部六、七千人,編制不詳。……甘肅討逆軍隴北路總司令黃得貴,所部二、三千人,編為一個旅。 
  6. ^ 王禹廷. 《細說西安事變》. 台北: 傳說文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1日. 只是割地稱雄,為禍地方。 
  7. ^ 王禹廷. 《細說西安事變》. 台北: 傳說文學出版社. 1989年10月1日. 馬麒所部,原為第二集團軍暫編第四旅,駐防甘肅西部河西走廊各地,此時擴編為甘肅陸軍騎兵第一師,防區依舊。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