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瓦兰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蓬瓦兰战役
英法百年战争的一部分

蓬瓦兰战役(左侧是教宗额我略十一世)
日期1370年12月4日
地点
结果 法兰西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
法兰西王国
布列塔尼公国
英格兰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贝特朗·杜·盖克兰
路易·德·桑塞尔英语Louis de Sancerre
奥利维耶·德·克利松英语Olivier de Clisson
让·德·维埃纳
罗伯特·诺尔斯英语Robert Knolles
约翰·明斯特沃思英语John Minsterworth
兵力
5,200人[1] 4,000–6,000人[2][3]
伤亡与损失
轻微 近乎全军覆没

蓬瓦兰战役(英语:Battle of Pontvallain)发生在1370年12月4日,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由法兰西王国的新任王室统帅贝特朗·杜·盖克兰对上英军指挥官罗伯特·诺尔斯英语Robert Knolles。此战役是由两场主要战斗构成:一场在蓬瓦兰,另一场在邻近的城镇瓦斯,两者有时被分别视为独立战役。两场战斗的规模都不大但具有重要意义,英军的溃败终结了1337年以来英军在开阔地型连战连胜的纪录。

背景[编辑]

英王爱德华三世宣称拥有法兰西王位继承权,导致百年战争在1337年爆发,两国在数年的拉锯战后,英军在1346年克雷西会战中势如破竹,一举击溃法军[4],使英格兰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由于黑死病的影响使战争在1348年一度停歇[5][6],然后1355年黑太子爱德华在普瓦捷战役再度大败法军,俘虏法王约翰二世[7]。1360年,英法两国签署布勒丁尼条约,法兰西被迫割让大量领土给英格兰,而战争也暂停了数年。

1369年,英法两国再爆战争,法兰西出兵收复诺曼底地区[8],然而战局从开始就对英军十分不利。詹姆斯·奥德利英语James Audley约翰·钱多斯两位英军重要将领在开战半年内即双双战死[9],而法军则顺利地收复普瓦图等各地重要城市[10]。许多退役的英格兰军人纷纷被召回战场[10],一些新人如彭布罗克伯爵英语John Hastings, 2nd Earl of Pembroke则被给予指挥权[11]

1370年8月到9月间,诺尔斯在法兰西北部的进军路线。

1370年8月,罗伯特·诺尔斯英语Robert Knolles爵士带领4000[2]到6000人[3]登陆加来。他在该地等待英王进一步的指示,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他因此带领军队漫无目的地四处劫掠[2][3],贝特朗·杜·盖克兰放任他四处游荡[3]。诺尔斯在法兰西东北部发动骑行劫掠作战,目的在一路摧毁城镇的同时引诱法军出战[12]。诺尔斯沿着索姆河地区,一路由兰斯劫掠到特鲁瓦,接着向西前往巴黎。一路上诺尔斯占领许多城镇,并且威胁法兰西支付赎金,否则便摧毁这些城镇[13][note 1]。诺尔斯在9月抵达巴黎,但城市拥有大量守军且防御完善,他无法攻进城内,守军也不出战。即便诺尔斯引诱法军出战,他们也坚持不上钩[13][note 2]

10月,诺尔斯领军南下朝旺多姆移动[15],他占据卢瓦河卢瓦尔河间的城堡与修道院作为立足点,可以向南进兵普瓦图,若英王和纳瓦拉的查理二世达成共识,将诺曼底北部交给英军当作据点,他也可以向北进军诺曼底南部。不少部将认为自己家世优于诺尔斯,觉得他缺乏战士精神,便推举约翰·明斯特沃思英语John Minsterworth爵士成为新领袖。他来自威尔士边境地区,是位充满野心但性情不稳定的骑士,他曾嘲讽诺尔斯是“老强盗”[16]

诺尔斯的战术主要依照1340到1350年代的路线进行,也就是透过占领敌方堡垒驻军或是要求赎金[17][note 3]。同一时间英军在西部的战役,由黑太子爱德华约翰·钱多斯、以及彭布罗克伯爵英语John Hastings, 2nd Earl of Pembroke领导,逐渐取得战果,他们在五日内攻下利摩日,得到大量俘虏与战利品[19][note 4]

策略与战术[编辑]

百年战争第二阶段1369年开始,在战局上和前一阶段有许多明显不通。法军准备完善并且积极进攻[12],法王查理五世在财政与人力上都较为优越[22],也得到马甲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使英军的箭矢无法对法军骑兵带来有效伤害[23]。这一阶段的主战场几乎都在阿基坦地区,英军有非常长的边境防卫线要维持,相对地让法军小部队也能轻易突破,在此法军有效的运用费边战术[12],避开正面会战的同时运用消耗战拖垮英军能力[22],偶尔出动攻击分散或被孤立的英军,如蓬瓦兰一战[24]。法军进入了防卫战状态,而英军却欠缺准备[12]。在接下来法军发动的战役中,速度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盖克兰在12月1日率军离开卡昂,仅在两天内行军过百英里抵达勒芒[25]

指挥官[编辑]

英军[编辑]

阿基坦和普瓦图是黑太子爱德华采邑,在1370年时,他因为重病必须乘轿移动[10],也因此无法亲自指挥军队,必须指派诺尔斯等将领替他延续战役。1370年6月20日,诺尔斯获得敕令领导英军,一周前他才同意和亚伦·布歇尔爵士、汤玛斯·格兰德森爵士、以及约翰·布奇尔爵士等人共享指挥权,7月1日他们被指派为英王的副官。英王和议会有意识给予社会地位较低的诺尔斯全权指挥可能带来的问题,为避免英军分崩离析而采取了预防措施[26]。将领被要求签署同意书,不只要忠于国王,且不能在军中制造分裂,所有决定必须经过全体同意[26]

法军[编辑]

1370年,法王查理五世任命贝特朗·杜·盖克兰为法兰西王室统帅。出自当时代手稿。

同一时间,法王查理五世将骑士贝特朗·迪·盖克兰拔擢为王室统帅,以回应诺尔斯的攻势[27]。盖克兰曾经沦为英军的阶下囚,而查理五世为了雇用他而迅速支付赎金[22]。该月24日,盖克兰和奥利维耶·德·克利松英语Olivier de Clisson成立一批“武装兄弟会”,11月6日在卡昂组织军队[25]。前元帅让四世·德·莫昆西阿尔诺·奥德雷海姆率军加入他,克利松则率领布列塔尼军团。盖克兰集结约4000人的军队,另一支1200人的部队在诺尔斯后方的沙泰勒罗,由元帅路易·德·桑塞尔英语Louis de Sancerre成立。元帅率兵向东、盖克兰向南朝诺尔斯进军[1]

英军分裂[编辑]

共享指挥权的制度造成英军将领互相嫉妒,尤其是在赎金与战利品分配的问题上特别严重[28][note 5]

1370年11月,英军内部再度产生争执,这次的问题在于要在何处过冬。由于法军采取游击战术,诺尔斯不想驻留在可能造受法军奇袭的地方,他因此提议向西撤回布列塔尼。以亚伦·布歇尔为首的的将领坚决反对,主张找寻一处冬季营地并持续掠夺周边村落,有自信能击退法军[30]。掠夺村落对他们是不得不的选择,由于政府只支付他们13周的军饷,他们必须靠掠夺来自给[13][note 6]。诺尔斯要胁离去,由于将领们不肯跟随,他自己便带了一大批部队离开[30]。剩下的英军约4000人[27]被分散成三支军队,一支由格兰德森和卡维利共同指挥,另外两支由费兹瓦特和明斯特沃思指挥[34]。三支军队分别往不同方向移动,以达到最大的觅食效率[30]。12月3日晚间,诺尔斯在西方远处、明斯特沃思的军团在不明位置驻扎[30]、格兰德森的军团约600到1200人分散在蓬瓦兰马耶间的河流地区、费兹瓦特在他们的南方数英里处。将军队大幅分散的决策,在事后被证明是个致命失误[27]

战役[编辑]

英军(红色)在1370年的战役分为多条路线进攻,诺尔斯由加来出发,绕过诺曼底与勃艮第地区再向西前进,黑太子与彭布罗克伯爵从南边阿基坦地区进攻普瓦图。法军(蓝色)由盖克兰领导向南截击诺尔斯,接着进入阿基坦攻击彭布罗克伯爵。

盖克兰在12月1日率军秘密离开卡昂向南出发[35],他将曼恩地区的费兹瓦特军视为首要目标,因为他们在勒芒的营地对法军后方带有威胁性[36]。他们一日行军超过30英里,两天后他收到情资表示格兰德森的军队在马耶附近,正要前往和诺尔斯会合。盖克兰停止向勒芒前进[37],无视士兵的疲劳要求他们彻夜行军,赶超格兰德森的军队[25]。12月4日早晨,盖克兰抵达蓬瓦兰。盖克兰的秘密行军带来极大的优势,格兰德森的军队在奇袭下只能在近接战斗前勉强组成防线[37]。遭到惊吓的英军逃往森林[25],而没有前往北边的高地重整军势。不久后格兰德森的军队瓦解,两军皆伤亡惨重[37]

法军受到最大的打击在于前元帅阿尔诺·奥德雷海姆受到致命伤,英军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格兰德森和少数部下存活,被当作盖克兰的俘虏[38]

格兰德森的军队溃灭后,费兹瓦特的军队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英军军团。路易·德·桑塞尔听闻蓬瓦兰的胜利后,立刻转向南方攻击费兹瓦特军。同一时间,盖克兰安置好俘虏并派部分军力追击诺尔斯后,也立刻向东往费兹瓦特军进发。费兹瓦特见情势不妙,赶紧移动到南方瓦斯修道院的墙内寻求庇护[38]

瓦斯的战斗[编辑]

瓦斯修道院由诺尔斯的人手驻扎,费兹瓦特认定是个安全的避难所。然而桑塞尔的军队几乎和英军在同一时间抵达,守军来不及在修道院内部署防御,只好孤注一掷出动攻击桑塞尔。费兹瓦特军好不容易进入了修道院外门,经过一段艰辛的战斗,桑塞尔也攻进了外门,守军惨遭屠戮。盖克兰抵达后很快地英军完全溃败。不包含俘虏在内,英军失去了300人[37]。俘虏包含费兹瓦特本人以及大多副官。盖克兰将费兹瓦特留做私人俘虏,理由据传是因为盖克兰认定费兹瓦特就是英格兰元帅[37]

后续[编辑]

被分散的英军生还者陷入混乱,往圣索沃尔逃亡。明斯特沃思的军团并未参与战斗,他立刻将军队撤回布列塔尼,卡维利则撤回普瓦图。约300名英军残兵洗劫库西永城堡,接着又往卢瓦尔河逃窜,一路上不断被桑塞尔追击[39]。许多诺尔斯的部下也弃守城堡逃向卢瓦尔河[39]。这群伤兵与掠夺者逐渐形成数百人的团体,抵达卢瓦尔河后向南移动[40]。然而盖克兰锲而不舍地追击,透过不断地发动突袭使英军人数继续减少。残兵好不容易抵达圣莫尔附近的浅滩,附近的修道院是有大量英军驻守的安全地带。部分人向东前进,大部分人则继续前往波尔多。结果盖克兰连同桑塞尔再度赶了上来,一路深入到普瓦图地区直到布雷叙尔城堡,该城虽然由英军驻守,但守军害怕法军混入而拒绝开城迎接[39],结果大部分蓬瓦兰战役的生还者尽皆战死在城墙外[40]

布雷叙尔城堡

桑塞尔接着开始收复早先被诺尔斯夺下的城堡,其中博阿尔奈堡特别要以武力强攻。盖克兰则返回圣莫尔和修道院内的英军谈判,要求他们支付赎金换取人身安全。不久后,盖克兰回到勒芒并在安茹公爵的家中休养[41]

带着大量战利品退回布列塔尼地区的诺尔斯所在位置不明确[42][43],可能是他在代尔瓦勒的城堡或是孔卡尔诺[43]。明斯特沃思在不久后和他会合,多数人决定在隔年初返回英格兰,他们在前往圣马蒂厄角英语Pointe Saint-Mathieu的港口路上又遭到多次伏击,减少许多人。更糟的是在抵达港口后发现只有两艘船小能用,然而诺尔斯却有数百人[44],其中许多人是各地的驻军弃守后独自前来[43]。明斯特沃思是少数成功登船归国的人,其余500多人被随后抵达的法军屠杀殆尽[43][44]

诺尔斯在代尔瓦勒的城堡遗迹。

归国的明斯特沃思在政坛上备受谴责[14]。虽然他和诺尔斯与其他指挥官同样有责任,但他将罪过推给诺尔斯来回避罪责。1372年7月他得到议会的支持,将战败归咎给诺尔斯[45][46],不过英格兰贵族纯粹是因为诺尔斯出身低下才不断言语攻击他[46]。即便如此,明斯特沃思也不能完全脱罪,议会下令以违背诺尔斯之名将他逮捕[47]

即便盖克兰没能摧毁诺尔斯与明斯特沃思的军队,他仍旧功不可没[41]。大量骑士被俘虏,用拖车一路将他们运回巴黎并严密关押[41]。部分人花费大量财产避免被俘,甚至向战友借钱赎身[48]。费兹瓦特以苛刻的条件将他在坎伯兰的庄园抵押给爱德华三世的情妇爱丽丝·普瑞儿丝,这才筹到足够赎金将他释放[49]

影响[编辑]

根据已知的诺尔斯借款请求,诺尔斯的战役花费了爱德华三世约£66,667(相当于2021年的£36,000,000)[50][note 7]。然而他一系列的劫掠行动却没有带来丰富的军事利益[54]。即便他已经一路打到巴黎城外,当他回到布列塔尼时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战果[55]。蓬瓦兰战役终结了英军自克雷西、普瓦捷战役以来的不败传奇[56]。英军到1374年为止不断失去阿基坦地区的领土,同时也失去许多同盟的本地贵族[57]。蓬瓦兰的失败也结束了爱德华三世与纳瓦拉国王的短期战略同盟[58]。同时蓬瓦兰战役也是最后一次英军在法兰西聘用自由佣兵团参战,原因是大多数的佣兵领袖都战死,其余有用的佣兵逐渐被两国的正规军吸收[59]

五百年后,法国在普法战争战败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蓬瓦兰的例子被用在侵略主义中激起法国人的复仇情绪[60]

脚注[编辑]

  1. ^ 在1357年到1360年间的战役中,诺尔斯用了同样的手段获得相近的利益。史家米雪尔·琼斯描述诺尔斯如何沿途摧毁的村庄。烧焦的屋顶山墙被称为“诺尔斯角”。结果诺尔斯总计获得了价值£15,000的战利品。[2]
  2. ^ 当代史书《约翰二世与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编年史》 (Chronique des Regnes de Jean II et de Charles V) 记载,虽然英军烧毁巴黎周边大量的村庄,国王仍被建议最好不要应战。[14]
  3. ^ 这个做法使安茹和曼恩周边形成了“待赎区”。法军在攻击英格兰控制区时也模仿了这个手段。[18]
  4. ^ 然而这一边的战役也产生了指挥权分裂的问题。彭布罗克伯爵年轻又带有贵族的傲慢[11] ,不愿服从约翰·钱多斯爵士。即便约翰是名资深军人且拥有响亮名声[11],但他的阶级仅是位方旗骑士[20]。彭布罗克伯爵对他的嫉妒,更彰显他的高爵位却少经验。[21]
  5. ^ 根据《约翰二世与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编年史》 (Chronique des Regnes de Jean II et de Charles V) :诺尔斯虽然一路烧毁大量房屋与小麦,但不会对已收到赎金的物产下手。[29]
  6. ^ 这是英格兰政府革命性的募兵政策,签署契约者不会收到酬金[31] 。为了降低政府的开支,他们用“可掠夺的战利品”来诱惑士兵参战[32]。这个方法能发挥效果,是因为可透过掠夺带来的大量收益的想法已经深植军队的心理,政府有意识到这点并且加以利用形成政策[33]
  7. ^ 这个看似精确的数值是因为借款是以马克为单位计算,1马克约值2/3镑,故原借款金额是100,000马克[51][52]。借款中最大的一笔来自著名富人理查‧菲查伦英语Richard FitzAlan, 11th Earl of Arundel,他借给国王40,000马克,即£26,667(今日约值相当于2021年的£14,000,000).[51] 。然而从1369年战争爆发到1375年布鲁日条约签订为止,英格兰的战争开支可能达到了£650,000 (今日约值相当于2021年的£348,000,000)[53]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Sumption 2009,第87–88页.
  2. ^ 2.0 2.1 2.2 2.3 Jones 2017.
  3. ^ 3.0 3.1 3.2 3.3 Tout 1965,第413页.
  4. ^ Allmand 1989,第13–16页.
  5. ^ Allmand 1989,第16–17页.
  6. ^ Neillands 1990,第117页.
  7. ^ Allmand 1989,第17页.
  8. ^ Fowler 2001,第286页.
  9. ^ Ormrod 2012,第506页.
  10. ^ 10.0 10.1 10.2 Neillands 1990,第169页.
  11. ^ 11.0 11.1 11.2 Jack 2004.
  12. ^ 12.0 12.1 12.2 12.3 Allmand 1989,第22页.
  13. ^ 13.0 13.1 13.2 Fowler 2001,第290页.
  14. ^ 14.0 14.1 Rogers 2000,第190页.
  15. ^ Sumption 2009,第84–5页.
  16. ^ Sumption 2009,第87页.
  17. ^ Fowler 2001,第292页.
  18. ^ Fowler 2001,第292 n.40页.
  19. ^ Sumption 2009,第82–83页.
  20. ^ Barber 2004.
  21. ^ Sumption 2009,第47页.
  22. ^ 22.0 22.1 22.2 Neillands 1990,第168页.
  23. ^ Nicholson 2003,第50页.
  24. ^ Burne 1999,第23页.
  25. ^ 25.0 25.1 25.2 25.3 Fowler 2001,第294页.
  26. ^ 26.0 26.1 Fowler 2001,第289页.
  27. ^ 27.0 27.1 27.2 Fowler 2001,第293页.
  28. ^ Bell et al. 2011,第69页.
  29. ^ Rogers 2000,第189页.
  30. ^ 30.0 30.1 30.2 30.3 Sumption 2009,第89–90页.
  31. ^ Sherborne 1964,第7页.
  32. ^ Ambühl 2013,第100 n.10页.
  33. ^ Ambühl 2013,第100页.
  34. ^ Bell et al. 2013,第69页.
  35. ^ Coulton 1908,第244页.
  36. ^ Jaques 2006,第809页.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Sumption 2009,第89–91页.
  38. ^ 38.0 38.1 Sumption 2009,第90页.
  39. ^ 39.0 39.1 39.2 Sumption 2009,第90–91页.
  40. ^ 40.0 40.1 Fowler 2001,第295页.
  41. ^ 41.0 41.1 41.2 Fowler 2001,第296页.
  42. ^ Galbraith 1970,第176页.
  43. ^ 43.0 43.1 43.2 43.3 Fowler 2001,第297页.
  44. ^ 44.0 44.1 Sumption 2009,第91页.
  45. ^ Sumption 2009,第92页.
  46. ^ 46.0 46.1 Perroy 1965,第164页.
  47. ^ Sumption 2009,第93页.
  48. ^ Bell et al. 2011,第203页.
  49. ^ Sumption 2009,第274页.
  50. ^ Ormrod 2012,第526页.
  51. ^ 51.0 51.1 Sumption 2009,第70–71页.
  52. ^ Carlin & Crouch 2013,第87–88页.
  53. ^ Prestwich 2003,第248页.
  54. ^ McKisack 1991,第145页.
  55. ^ Keen 1973,第255页.
  56. ^ Gillespie 2016,第170页.
  57. ^ Neillands 1990,第170页.
  58. ^ Ormrod 2012,第508页.
  59. ^ Nicholson 2003,第36页.
  60. ^ Kagay & Villalon 2008,第335页.

参考书目[编辑]

坐标47°45′04″N 0°11′32″E / 47.751156°N 0.192151°E / 47.751156; 0.19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