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P:RD」重定向至此。關於维基百科的修订版本删除,請見「
WP:CRD」。
這裡是解答任何與維基百科無關的問題的地方,就像圖書館的詢問處,或者问答网站之類的服務。提出問題之前,請先在右方搜索現有條目。發問前,請留意以下重要事項:
- 請在主題欄简明扼要地寫出問題主旨,不要使用如「新問題」等無意義的文字。
- 請勿公開姓名、地理地址、電話、电子邮箱地址等联系信息。我們通常只在此頁回應,並不利用電郵或電話等私下回應。
- 有關維基百科計畫的問題,請往互助客棧相關頁面询問。
- 请勿在此页宣扬个人主张或就某个议题发起讨论,此页面仅回答个人不懂的问题。
- 請勿在此頁反覆提出相似的問題、尋求代做功課、徵求醫療建議或法律意見。
請注重礼仪、遵守方針與指引,留言后请务必签名(点击
或在留言后打 ~~~~
)。
|
發表前請先搜索存档,參考舊討論中的内容可節省您的時間。
|
|
|
|
---|
以灰色標註者尚未正式啟用 |
一般 | |
---|
條目與內容 | |
---|
頁面處理 | |
---|
用户行為 | |
---|
其他 | |
---|
|
5月21日之后没有新回應的议题會移动至相应的讨论页或存档。跳至本頁的:目錄 · 底端
發言更新圖例
|
|
|
|
|
|
特殊狀態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手動設定
|
當列表出現異常時, 請先檢查設定是否有誤
|
在互联网档案馆以"與"框定所查字詞加以搜尋,例如搜尋"嘉露賓納"(5,477)、"卡露賓納"(3,866)、"卡露貝納"(2,434),其結果數字是「互联网档案馆真誠認定所搜尋字詞在其資料庫中所存在的數量」嗎?互联网档案馆對直書、右書的識讀能力如何?另外,如所搜尋字詞不在標題之中,如何快速直達其所在文段?
如果以上同等多達數千、合計上萬的數字是互联网档案馆真誠確信的數量,爲何三者差距會與中港電視電影刊物資料庫的數字——嘉露賓納(10)、卡露賓納(19)、卡露貝納(0)——的差距嚴重不成比例?3詞在互联网档案馆所查得的影音結果(1、2、3),貌似並不合理,可否旁証「搜尋結果數字不是互联网档案馆真誠認定所搜尋字詞在其資料庫中所存在的數量」?--— Gohan 2025年5月15日 (四) 09:30 (UTC)回复
- 除了嘉露賓納、卡露賓納、卡露貝納之外,Carol Burnett 的中文譯名還有嘉露·賓納、卡洛·柏奈特、卡洛柏奈特、卡蘿爾·伯内特、卡蘿爾伯内特等等。--Stanleykswong(留言) 2025年5月16日 (五) 05:31 (UTC)回复
- 謝謝回答。但仍不解有關數字如何解讀及是否(自認爲的)真確。比照某些搜尋引擎,或許是包含以上四字(可散落各處)的資料都列出並計入有關數字?--— Gohan 2025年5月22日 (四) 07:29 (UTC)回复
想问问大家在翻译别的文章是如何避免翻译腔的问题,因为我最近在尝试把一篇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语言,但是我不是母语的使用者,导致我的翻译经常会被提出存在翻译腔的问题,我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毕竟会和真正的英语母语者有差别,真的让我很苦恼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可以帮助我。--WUXIAOTONG Bancy(留言) 2025年5月20日 (二) 09:15 (UTC)回复
- 目标语言(中文)的熟悉程度更影响是否翻译腔。翻译原文后,在含义不变的前提下,将一段而非一句内容,换种方式说,比如自己口语或阅读上更舒服而非符合原文句式结构的表达。--YFdyh000(留言) 2025年5月20日 (二) 17:12 (UTC)回复
- 如果想避免在將英文文章翻譯成中國的時候有翻譯腔(例如歐式中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原文讀熟、消化、理解,然後依自己的理解用中文寫。--Stanleykswong(留言) 2025年5月20日 (二) 20:09 (UTC)回复
- WP:翻译腔嘛。如果对目标语言中文有一定的读写水平的话,尝试将看到的语源原文,不要按照语源原文的文笔,用目标语言中文尝试写读出来,感觉越自然越好,这样可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翻译腔。或者翻译完后放一边,等忘记了原文后,再看一次,如果能看出语源原文的痕迹,那就是还差点火候,再改下。——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5年5月22日 (四) 07:38 (UTC)回复
- 同上,有時你譯完原稿後放置幾天再回來看要怎麼修改,會挺有用的。還有個可去做的是:盡你所能的壓縮字句,在壓縮的過程中,那些歐化的情形通常能減輕不少。另就以本站條目翻譯而言,其實還是挺推薦看完原來源後再重新消化一次的,有時候別人濃縮好的文句再翻譯後反而會有失真問題。--WiTo🐤💬 2025年5月26日 (一) 08:25 (UTC)回复
向網友提問:
大家好,
最近讀到一份關於膜翅目昆蟲(如蜜蜂、螞蟻、黃蜂等)在潛在「武器」或防禦應用上的研究方向探討,覺得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這些方向更多側重於非致命性威懾、感測或生物控制,而非傳統殺傷性武器。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基於以下提到的研究方向:
基因改造: 例如,增強蜜蜂對特定化學物質(爆炸物、毒品)的感知能力使其成為「生物感測器」,或理論上增強其攻擊性/毒性(但倫理挑戰大)。
馴化與行為控制: 例如,訓練特定蜂種執行巡邏、警告任務,或培育更具攻擊性的蜂種用於非致命性威懾(如驅散人群)。
人造費洛蒙: 例如,合成警報費洛蒙以激發蜂群攻擊,或引導費洛蒙將蜂群引至特定區域。
蜂巢在要塞堡壘上的應用: 例如,策略性放置蜂巢作為被動防禦屏障,或結合監控系統在偵測到入侵時刺激蜂群。
其他膜翅目昆蟲的潛力: 例如,利用火蟻的強攻擊性進行區域圍堵,或研究黃蜂更強的威懾力。
我想請問大家:
最具潛力的應用? 在上述方向中,您認為哪一種或哪幾種應用最具有現實可行性,或者最能在未來發揮實際作用(例如,生物感測、非致命性威懾)?為什麼?
最大的倫理或實踐挑戰? 將這些昆蟲用於防禦目的,您認為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難以精確控制、可能誤傷無辜、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還是公眾接受度和法律倫理問題?
基因改造的界線? 如果要對這些昆蟲進行基因改造,您認為哪些方向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增強感測能力),哪些是絕對應該禁止的(例如增強致死毒性)?界線應該劃在哪裡?
「生物堡壘」的想像? 對於將蜂巢策略性部署在防禦工事周圍,甚至結合現代監控技術的想法,您覺得這在未來防禦概念中有多大的實際價值,或者只是科幻情節?
費洛蒙控制的利弊? 利用人造費洛蒙來引導或激怒蜂群,您認為這項技術的潛在優勢和潛在風險(例如失控、濫用)各是什麼?
除了蜜蜂,還有哪些「蟲蟲特工」? 文中提到了螞蟻和黃蜂,您是否認為它們在某些特定防禦場景下,會比蜜蜂更有優勢?或者您能想到其他更具潛力的膜翅目昆蟲嗎?
非致命性 vs. 武器化: 這些研究方向似乎更傾向於「感測」、「偵測」和「非致命性威懾」。您認為這條界線是否容易模糊?如何確保這類研究不被濫用於發展攻擊性生物武器?
您的創意想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向,您是否能想到其他利用膜翅目昆蟲獨特習性,應用於防禦、偵查或非致命性威懾的創意想法?
歡迎大家暢所欲言,分享您的見解和擔憂!--118.161.145.14(留言) 2025年5月23日 (五) 03:24 (UTC)回复
- 生物武器化研究,最主要考慮因素是過程中如果防止出錯,造成想害人最終只害自己。跟病毒洩漏或者研究過程中出錯不同,生物研究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錯誤,影響很可能只會局限於實驗室及其附近的城市。--Stanleykswong(留言) 2025年5月23日 (五) 07:34 (UTC)回复
- 幾個優勢
- 1.蜂巢本身可以部屬在要塞 堡壘上面 古代的人都會把蜂巢放置在堡壘上 這樣誰要功堡壘 肯定會被螫傷 造成士氣低落
- 2.古人第一次的生物戰 就是把蜂巢丟到他人的洞穴 在躲避
- 3蜂巢本身不容易被X光機 或金屬探測器檢測到 因為不是金屬 我常想 要是裡面一層衣服是防蜂衣 再套上一層防蜂衣 在這兩層中間不是就可以把蜜蜂裝進夾層裡 不就可以實施軍事上的任務 只要在必要時打開外套 釋放毒蜂 就可以實施暗殺 恐慌 對敵人造成心理壓力
- X光機可以檢測到有機物 但很難判定是蜂巢 誰會想到是蜂巢呢
衣服的設計就像是一般人穿的夾克外套 裡面設置暗箱內部結構:每個隔間可以容納非常薄、靈活的「梳子」材料(例如,食品級塑膠或甚至非常薄的蠟基),以便蜜蜂可以依附並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壓力。對於長途運輸來說,小型、自給自足的食物/水源(例如糖水海綿)至關重要。
控制釋放機制:這很關鍵。每個隔間都有一個小型的、彈簧式或磁性的擋板/門,可以遠端打開,也可以透過操作員可以使用的快速、隱藏的拉環機制打開。
手動啟動:位於口袋內或袖子下的細小、隱蔽的繩索或按鈕,拉動或按下時,可打開特定的蜜蜂隔間。這允許選擇性釋放。
自動/同步:更先進的系統可能有一個隱藏的扳機,可以同時打開多個隔間進行大規模釋放。「鎮靜」劑:研究無害的化合物或方法,使蜜蜂在運輸過程中保持平靜,然後在釋放時迅速激動(例如,特定的費洛蒙、振動模式)。最好加上一個排氣系統,在暗箱後面 打開外套或口袋 排氣系統啟動 釋放氣體(費洛蒙和空氣(例如二氧化碳)通過大規模排氣 加速蜂群從暗箱釋放過程
人員訓練: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才能處理蜜蜂、穿上/脫下防護衣以及在壓力下有效地操作釋放機制。所以可以給想成為特工的人參考 軍事人員也可以專門設計一套服裝 通過大量訓練 人的訓練 蜂的訓練 費洛蒙合成研究 在軍事任務或暗殺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2001:B011:6C0C:39DC:D0E8:5D36:5070:E89C(留言) 2025年5月23日 (五) 08:48 (UTC)回复